• admin
  • 821
  • 2025-05-03 09:57:32

位於青海的大柴旦鹽湖鋰資源豐富。(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8日宣布,中國鋰礦找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鋰礦儲量從全球佔比6%升至16.5%,從世界第六躍至第二,重塑了全球鋰資源格局。業內專家指出,在當今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鋰作為關鍵的戰略性資源,深刻影響現代科技與產業的變革,被譽為新能源時代的「白色石油」。此次重大突破將有效緩解國內鋰資源供應緊張、對外依存度高的局面,降低了「卡脖子」風險,不僅將直接利好新能源產業鏈,特別是電動汽車和儲能行業,還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鋰礦市場上的話語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推動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各省(區)地勘單位和礦業企業,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找礦集中攻堅行動,並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內蒙古等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鋰輝石型、鹽湖型、鋰雲母型鋰礦新增資源量均超千萬噸,使中國鋰礦儲量全球佔比由6%提升至16.5%。

新鋰礦近3千米 潛力超3千萬噸

新發現西崑崙—松潘—甘孜長達2,800千米的世界級鋰輝石型鋰成礦帶。累計探明650餘萬噸,資源潛力超3,000萬噸,極大豐富了中國鋰礦種類,拓展了找礦範圍,為中國鋰礦勘查開發提供了新方向和潛力,引領了新疆、四川、青海等地區鋰礦找礦示範,有力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經過調查評價,中國鹽湖鋰新增資源量達1,400餘萬噸,躍居僅次於南美鋰三角和美國西部的全球第三大鹽湖型鋰資源基地。此外,還攻克江西等地區鋰雲母提鋰技術難題,提高了鋰雲母型鋰礦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性,新增資源量超1,000萬噸。這一突破將促進湖南、內蒙古等地區形成找礦新局面,成為鋰資源重要增長點。

鋰被譽為未來「金屬之王」,對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早已被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列為戰略性礦產,中國在2016年也將鋰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但長期以來,中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進口量佔比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制約了相關產業發展。

保存於油中的鋰金屬。(網上圖片)

中國鋰消費量高 佔全球逾六成

據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資源產業經濟學者屈金芝的研究,隨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近年來新能源設備、電動汽車和儲能裝備對鋰需求快速提升,2020年金屬鋰共消費5.2萬t(單位為鋰金屬量),較2010年增長502.2%,佔全球總消費量的61.4%,已成為全球最大鋰礦資源消費國。但受資源品位低、賦存環境差、提取技術等影響,導致資源開發難度大、產量小,中國鋰礦資源對外依存度長期保持在70%以上,資源自給能力嚴重不足。

有專家指出,以往全球鋰資源的主要生產國如澳洲、智利等,因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此番中國鋰礦找礦取得突破,重塑了全球鋰資源分布格局,大大提升中國在國際鋰礦市場上的定價話語權;同時也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資源保障,將直接利好新能源產業鏈,特別是電動汽車和儲能行業及可再生能源市場等,為綠色低碳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鋰開發進展顯著 緩解對外依存

鋰,這一被譽為綠色能源金屬的元素,在現代工業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電池,到儲能系統的關鍵組件,再到移動通信的基站和疾病治療的前沿科技,鋰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它的應用領域廣泛,涵蓋了儲能、化工、醫藥、冶金、電子工業等多個行業。

有分析指,長期以來,中國鋰資源供應高度依賴進口,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對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制約。此次新發現的西崑崙至松潘至甘孜世界級鋰輝石型鋰成礦帶,為中國鋰資源供應提供了新的保障,更為鋰礦的開發利用開闢了新的方向,未來鋰礦儲量有望進一步提升。

除了鋰輝石型鋰礦外,在鹽湖鋰資源的開發上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鹽湖鋰資源開發具有成本低、污染小的優勢,是鋰資源開發的理想選擇。近年來,青藏高原鹽湖鋰資源量大幅提升,使中國成為全球繼南美鋰三角和美國西部之後的第三大鹽湖型鋰資源基地。這一成就不僅提升了中國在全球鋰資源市場的地位,更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鋰儲量從世界第六躍至第二,直接利好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業鏈。(資料圖片)

特稿|中國技術突破 定價權提升

有「鋰」走遍天下。從手機、電動車到機械人、無人機、機械狗,都離不開鋰。中國鋰礦找礦突破,體現在資源量增加上,背後是技術突破,未來前景十分廣闊。

「空天地一體化」勘查

大國「趁」礦,高山峽谷都有寶。找礦成果,靠的是地質科學技術突破。地質科研人員採用了「空天地一體化」鋰礦找礦勘查技術體系,通過高光譜遙感找礦、高原綠色鑽探、生物找礦等系統性方法,破解了中國鋰礦厚覆蓋、露頭差、深切割及生態脆弱地區找礦的技術瓶頸,推動了西崑崙—松潘—甘孜長達2,800千米的世界級鋰輝石型鋰成礦帶找礦重大發現。

工藝改進闢開發新途徑

礦就在石頭裏,能否提煉,要看技術。在技術創新方面,目前鋰礦提煉方面的突破,值得大書特書。鋰雲母含鋰量較高,但提鋰過程複雜,成本較高。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中國攻克鋰雲母提鋰技術難題,提高了鋰雲母利用效率和經濟性,打開了鋰雲母型鋰礦找礦新局面,為鋰資源多元化開發提供了新途徑。江西等地通過研發高效的提煉工藝,提高了鋰礦回收率和純度,不僅推動了當地鋰產業發展,也為內蒙古等鋰礦儲藏豐富地區提供了技術借鑒。

中國是世界上鹽湖最多的國家之一。鹽湖鋰資源豐富,儲量巨大,在全球鋰資源中佔據重要地位,是未來鋰供給主要來源之一,對於保障中國鋰資源供給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在全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火熱開展下,鹽湖鋰礦開發技術取得突破,一是青海柴達木盆地高鎂鋰比鹽湖提鋰技術進步,在察爾汗、西台吉乃爾、東台吉乃爾、一里坪等四個鹽湖實現年產十萬噸碳酸鋰產量;二是在青海鹽湖提鋰技術突破的基礎上,西藏鹽湖鋰資源價值凸顯,目前正待規模化產業開發。

說千道萬是定價權。中國是工業大國、礦業大國,建成了千億級鋰電產業集群,又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隨着進一步提升鋰礦儲量和開採能力,全球鋰資源市場的中國話語權、中國定價權將不斷提升,將同全球鋰資源生產國一起,共同推動市場穩定與新能源產業繁榮,滿足世界各地消費者綠色生活需求。

新一輪找礦行動 保稀土銅等戰略資源安全

內地近年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動員地質調查團隊在各地積極探勘油氣、稀土、銅、金、鋰等重要礦產資源。「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規劃管控,提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行動實施近四年來,自然資源部去年公布,行動主要成果包含河南三門峽盆地油氣、鄂西鈮鉭稀土、海南鋯鉿等找礦和技術實現突破;西藏、黑龍江、湖北的銅,新疆、四川、江西的鋰,新疆、甘肅、湖南、山東、陝西的金,遼寧、新疆、河北的鐵等資源量均實現大幅成長。遼寧、新疆、河北的鐵礦資源量同樣取得突破。鎵、鍺、銦等資源通過再評價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鈷、鎳、鉻等重要資源量也有明顯提升。

稍早前,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青藏高原「十四五」以來累計新增銅資源量2,000餘萬噸,預測資源潛力達1.5億噸。目前形成玉龍、多龍、巨龍—甲瑪和雄村—朱諾四個千萬噸級銅礦資源基地。

(來源:香港文匯報A10:要聞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