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在西方,摩尼教很快就出现在埃及、北非等地,并迅速地传播到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甚至高卢等等地区。当时基督教正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化的地位,因此摩尼教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对手之一。从当时不少教会神学家的论述中,都能看到摩尼教的影子。而拉丁教会伟大的思想家圣奥古斯丁,在信奉基督前,就是摩尼教信徒。尽管他后来对摩尼教进行了深入批判,但其思想中多少带有二元论的痕迹。
不过,西方中世纪基督教会一统天下,摩尼教很难成为其对手,有形的教团在欧洲消失了。不过基督教历史上的保罗派、鲍格米勒派、阿尔比派等等异端组织,多少带有摩尼教的影子,因此不排除摩尼教通过依附基督教,而在西方继续发展。
而在中东,虽然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一开始改变波斯人压迫摩尼教的做法,使其有一段宽松、和平的发展期。但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全面推行伊教,残酷迫害异教徒,摩尼教在此期间遭到毁灭性打击,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基本在中东消失。
大概在唐代初期,摩尼教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国。武则天时期的波斯人拂多诞是可考的第一位传入者。由于信徒将主神称为“明尊”,因此有了明教的称呼。不过摩尼教在中国的日子也不好过,遭到了以开明著称的唐朝皇帝反对。《通典》上就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从而禁止国人信奉。
不过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帮助大唐平叛有功,因此唐代宗准许明教在华传播。但随着唐武宗发起“会昌灭佛”,摩尼教受到株连,成为非法宗教。史载:“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
03
但是摩尼教却通过与佛教净土宗、民间信仰等等合流,走向了民间,不但顽强地生存下来,还获得巨大发展。在宋代,中国东南地区就有大量的明教信徒。根据陆游的《条对状》一书记载:时“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
由于明教存在民间结社,容易形成势力,危害到江山社稷,比如方腊暴动,就是以明教为号召的,因此朝廷必然对其镇压。而儒家士大夫对于民间淫祀一向采取排斥态度,加上明教经常在夜间聚会,且男女杂处,这严重违背儒家的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也成为必然。此外,在正统佛教看来,摩尼教大量借用佛教词汇,来传播自己的信仰,是明显的“附佛外道”,对其进行攻击也不难理解。因此,明教在宋代遭到了中国主流社会的排斥,史称:“一人为魔头,结党事之,皆菜食,不茹荤,官书称之为吃菜事魔。”
而到元代,不少学者认为,明教与白莲教合流,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有人指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国号就是来自明教(这个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不管是否有关,朱元璋称帝后,立刻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明教、白莲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此后,明教就从中国消失了,但更多学者相信,他们的思想、仪式通过白莲教、罗教、八卦教等等民间宗教继续传播,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圣严法师就认为,中国人烧纸钱与佛教无关,可能是摩尼教的影响所致。
摩尼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存在了一千多年,曾经是影响东西方的信仰。不过其发展可谓命运多舛,无论是中国、中东或是欧洲,他们都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除了在少数国家拥有国教地位),成为各方势力反对的异端邪教,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