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
  • 347
  • 2025-07-16 05:31:11

现在的恒星形成假说,倾向于恒星是由分子云中的致密区域发生塌缩形成恒星。但是对于细节确实很少。关于分子星云为什么会坍缩,流传的说法是万有引力。科学界解释不了的,有时候会被称为“固有属性”,就像粒子自旋。

看多了书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恒星演化推理中,认为坍缩是因为——负压。

恒星形成三步演化

第一步:低温导致物质收缩,形成或者增加动能。

致密分子星云在不断降温的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能量流失,组成物质的第一结构的活性会下降,从而形成收缩现象。这个就好比水蒸气,降温后会凝结成为水珠,并汇聚。

星云随着温度的下降,其组成的分子或者原子,或者更大的结构,由于能量的降低,活动范围相对于高能情况时自然缩小。在密集的分子星云中,这就相当于空出了一大块地方,从而形成了“负压”,其它星云分子向空出的地方运动,从而使整片星云因为这种负压,开始增加动能,向“中间”聚集。这里初始的分子星云应该具有一定的动能,因为各个星系都是运动的,星云的动能就不可能初始为零。

这里初始星云的大小,密度对于恒星的大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步:恒星的演化——分子、原子提供的巨大“负压”

初始星云的大小、密度,对于恒星的演化有着巨大的影响,理论上星云越大的可以形成恒星就越大,但实际上却还要考虑星云高密度区域分布。如果一片很大的初始星云,致密区域只有一块,那么整片星云形成一个恒星的可能性就很高。如果不止一两个致密区域,那么恒星的数量,就要考虑,初始星云的大小能否支撑较多的恒星形成了。

我们这里仅以一个星云致密区域推理,那么当原始星云开始因为低温形成的“负压”坍缩时,整片星云向中心集聚。这里星云的大小决定类星体的未来:

A、初始星云不多,可以聚合成为星体,却无法产生核聚变,从而形成恒星。

B、初始星云足够大。

当初始星云足够大的时候,如果星云密度同样较高,那么形成的恒星也可以尽可能的大,但是并不会无限增大,这将受到星云大小;星云第一次坍缩聚集产生的动能大小以及核聚变开始后被压制的时间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突破分子链产生二次负压

恒星的标志是核聚变,那么初始星云的第一次坍缩,形成的动能,促使星云物质向中心运动。这个动能因为星云物质的足够大,而变得很大很大。在这里,当中心的星云物质已经因为星云聚集而升温的时候,那么,这第一次星云坍缩形成的动能就非常重要了,在中心升温之后,外部星云继续向内运动形成“正压”,只要正压足够大,就能突破分子链。我们知道分子之间有着巨大的空隙,只要压破分子链,那么就会产生二次负压。

突破分子链应该相对比较容易。而一旦突破分子链,正压就会再次变成负压。从再次增加初始星云的动能,加速向中心聚集

突破原子——恒星

如上,只要星云物质足够多,所产生的动能足够大,就可以快速的集中,那么当星云物质继续集中的时候,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组成,一旦达到足够的温度,核外电子就会自由,而整个剩下的原子核仅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这将会产生更大的空间“负压”

也就是说,原子星云突破原子这一层级的过程,视为恒星一生的主要事件。

第三步:恒星之后

当初始星云质量不大,恒星原子大部分被突破之后缺少足够的动能进入下一阶段,那么就会终结向下一阶段的演化,被称为白矮星。当初始星云足够大,恒星聚集的物质、动能足够的时候,那么突破完原子之后,就是突破原子核,中子星也就应运而生了。中子也具有内部结构,当然也是能够突破的。

总结

星云坍缩首先会经历气、液、固三态转换,以及分子链的突破;然后经历原子的突破;后面是原子核以及更细小结构的突破,这里,在时间延续上,第一轮的突破整个周期会比较短暂,而第二周期相对较长,第三周期的时间一般会相对较复杂,占用时间有的会很长有的则不会。

告读者:在探索未知的前沿,现在的流行知识,是无法让你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