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反应慢的人并不是智商低或身体不正常,而是情绪和观念上的问题,多半是天生思虑重,容易想得太多。“慢性子”只是一种性格特质,不是缺陷,它可以通过一些心法和技巧去弥补。
2
找到慢的价值
慢性子既然是天生的性格特质,自然无法改变,我一开始只能懊恼。一直到工作以后,我才意识到,虽然我比大多数人都慢,但相应的优势就是,我的思考精度很高,“有坏必有好”,慢也并不全是坏处。
至少,从我参加工作后的实际体验来说,慢性子真的不会影响什么,很多时候还会因为想到有趣的解决办法而受到领导重视。“慢”不会被一个精益求精的社会淘汰。但是首先,我们要接纳它,多多利用它的价值。
我在学育儿的时候,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很深。一位老师引导孩子们制定购物计划,多数孩子都迅速举手,抢着说:“我会认钱结账!”“我会认路,我知道去超市怎么走!”……等大家都争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一个从头到尾没吭声的小女孩才慢慢举手,说道:“要不我们分工一下吧。你认识钱,那么就负责结账;你认识路,那就为我们带路。……”最后,她的建议得到了大家支持,购物计划就这样做好了。
你看,行动敏捷的人,通常是针对一个点来做事,所以他们不纠结、思考得少、反应快。但是,只有慢性子,才能沉住气收集足够的信息,并且从全局思考、合理分配资源。慢性子的觉察力和合作精神,都比急性子更强,这就是价值。
3
断舍离
但是,如果慢性子走了极端,那么结果可能是无休止的收集和囤积,这会阻碍进程,造成新的烦恼。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断舍离”。
信息收集偏好
像上面提到的例子一样,慢性子偏好收集信息和资源,总是担心遗漏什么。这是一项很花时间精力的工作,一旦沉迷其中,就很容易疲劳。
如果对比以前的我和那个小女孩的区别,我的问题就在于:太过追求十全十美、不懂得“见好就收”的断舍离精神。而案例中的小女孩,她能在信息收集恰到好处的时候,开始进行处理。这个“恰到好处”的判断标准,就是舒适感。当感觉到累(不舒服)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继续下一项工作了。
有的时候觉察到自己已经过度疲劳了,还需要把已经收集到的信息筛选一遍,舍弃一部分多余信息和资源,才更有利于我们作出决策。相关的原理,我之前分析过好几篇,其中最典型的一篇是《害怕扔了以后有用的东西?真相是这样的……》,断舍离的原理和心法都在里面。
负情绪
除了过多的信息资源引发的选择困难症之外,内心的社交恐惧、完美主义等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速度。回顾我自己以前的“慢”,也一部分因为害怕出丑、出错,产生了“自检问题”的连锁反应,才会迟迟难以决策。这些负情绪也需要断舍离。相关的心法和技巧有:《》《》。
4
小步快跑
行动和思考是一对相生相克的阴阳,它们很难同时进行,但是又必须交错进行才能前进。就像走路一样,虽然单脚跳着也能走,但肯定不如两脚配合走得快、稳、久。
既然慢性子反应慢,是因为想得太多,那不妨把思考的范围进行切割,缩小思考范围。借此提高“思考-行动”的重复频率,让自己小步快跑,也有利于产生成就感,促使我们把工作进行下去。
我现在采取的整理策略就是“小步快跑”,每天分析一个小问题,当然不可能全面,但是可以慢慢拼凑、融合。
我在之前的人生整理中,归纳出的整理原理非常简单,只有这一张图:
贪图完美的我,以为这样就能把整理的原理一口气表达出来。可是,这张图太抽象了,并不是看了这张图的人,就能马上变得无忧无虑。要整理生活中的烦恼情绪,我还是得从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着手,一点点地分析、推进。
除此以外,读书也是,适合慢性子的读书方法是“高频率低强度翻阅”。我以前读书效率很低,一小时只能读一两页,后来,我发现快速翻阅反而可以让我集中精力、减少思考强度、提高效率。后来我一直用这个方法进行应试阅读,效果很好。
家务也是同样情况,我之前写过一篇《一想到搞卫生就头大?这样可以让打扫变得轻松又舒服》,里面就提到一条“高频率低强度”的打扫。
要特别提醒的是:“小步快跑”只适合慢性子、爱拖延的人。至于急性子的提前症患者,则需要采取相反的策略。相关链接:《不要被“整洁”困住了,整理是在“整洁”和“混乱”之间寻找让自己最自在的点》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用行动的成果激励自己,都能起到“化焦虑为动力”的作用。
结语
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我设限,拖住了自己。对于天生就慢的人,不必非得让自己变成快的。思考自己认为应该思考的事情,明明白白的生活,“快乐”比“快”重要得多。
至于,需不需要调整自己的“慢”,判断标准就是“舒服”。如果感到自己的思考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让自己感到很累,或者离自己想要的目标越来越远,那么就试着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调整。相反,只要“慢”和“思考”能让自己舒服愉快,就可以毫无顾虑地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