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光速效应与快子理论
1. 扩展相对论简介
超光速物体的存在探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前相对论时代的J. J. Thomson和A. Sommerfeld。1905年狭义相对论问世后,真空中的光速被视为最大因果速度和速度上限,这一观点持续了约半个世纪。直到Bilaniuk等人的论文重新探讨超光速粒子问题,G. Feinberg将其命名为“快子”(tachyons),E. Recami引入“慢子”(bradyons)来表示常规的亚光速粒子。此后,意大利学派在E. Recami的带领下对超光速现象展开研究,将狭义相对论推广到超光速惯性系,形成了扩展相对论(ER)。
扩展相对论基于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1. 相对性原理 2. 时空的均匀性和空间的各向同性
从理论上可推出存在一个不变速度,实验上该速度被确定为真空中的光速c,它是一个双侧极限速度,粒子可分为慢子、快子或光子,且前两类粒子可定义静止参考系。这两个原理意味着基本的平方间隔(即度规张量)$ds^2 = g_{\mu\nu}dx^{\mu}dx^{\nu} = c^2dt^2 - dx^2 - dy^2 - dz^2$除符号外是不变的。保持度规符号不变的变换是常规的亚光速洛伦兹变换(LT),改变度规符号的是超光速洛伦兹变换。在二维情况下,广义洛伦兹变换(boosts)(适用于$-1 < u < +1$)为: [ \begin{cases} x_0’ = \frac{\pm (x_0 - \beta x)}{\sqrt{1 - \beta^2}} \ x’ = \frac{\pm (x - \beta x_0)}{\sqrt{1 - \bet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