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
  • 500
  • 2025-05-08 03:27:15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西周毛公鼎,周宣王时期作器,上有铭文将近五百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篇青铜器铭文。

毛公鼎的铭文中记载了一篇完整的周代册命礼。宣王歌颂了周文王和武王,命毛公屏卫周室,保其王位,给他治理邦国以及考绩百官的权力。告诫训示后赐给他代表祭祀、征伐权力的物品,其中第一件就是“赐汝秬鬯一卣。”

从这篇铭文里可知,“卣”是酒器,而且用在这样的重大册命典礼中,本身就带上了礼器的性质,在此处秬鬯一卣象征的是神圣、庄严的王权。秬鬯,是一种用黑黍酿的酒,秬即黑黍。秬鬯在周代是一种很特殊的酒,经常用在重大祭祀以及赏赐功臣的典礼中。《周礼*春官》中有“鬯人”,专门负责掌管秬鬯。

秬鬯最主要的两种用途:祭祀和浴尸。祭社稷、祭国门、祭宗庙、祭山川、祭四方都要用到秬鬯,不同的是盛放秬鬯的酒器有所区别。比如说祭社稷用大罍,祭国门用瓠瓢,祭宗庙用的是“修”,读为“卣”,指的是一种中尊。中尊不是说比大尊小,比小尊大;中尊是指这位器物的地位,尊于罍而次于彝。《尔雅*释器》里对“卣”的解释就是“中尊”。

王之大丧及王之斋戒也要用到秬鬯。周王死了以后要用斗舀秬鬯给尸体沐浴,意在去臭恶、使之香美,以避秽浊。周王斋戒也要用秬鬯沐浴以洁其身。如果有臣子死了,周王要去凭吊,就以秬鬯涂抹身体以避邪。

甲骨文的“卣”字如同圆瓢形酒器置于底座之上。如果觉得《毛公鼎铭文》似乎太严肃,其实《诗经*大雅》里有一篇古诗名“江汉”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和《毛公鼎铭文》类似的意思可以互相映证。

诗中讲到周宣王时期征伐淮夷的战事。东夷属于殷商旧势力,一直就是周的大患。周公摄政暴发武庚叛乱及三监之乱,东夷奄、蒲姑等也都趁机作乱。周公虽然平定了战乱,但是东夷的势力一直潜伏。周宣王时淮河、江汉一代的淮夷强大起来又给周带来侵扰,宣王亲征淮夷取得胜利。诗中写道“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完全是一副王师所至敌人望风而降的口吻,王驾所至如同游乐。“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江汉的水边周宣王命召穆公开辟及治理疆土、整理田亩直于于南海。

一般来说周代的册命都是颂扬、任命、告诫、赏赐的步骤。于是周宣王在下达册命之后又赏赐了召公虎,除了田土等之外就包括“秬鬯一卣”。

卣,可以理解为专门盛放秬鬯的酒器,和秬鬯是固定搭配,这种固定的组合往往用在很重大的礼仪中或是很重要的场合,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卣盛秬鬯的地位之高在史籍及铭文中屡见不鲜。除了上述提到的毛公鼎铭文、《诗经*大雅*江汉》中的诗句还有许多例子。

《尚书*洛诰》,是《尚书》里非常重要的一篇,记载了周公和成王在洛邑建成之后讨论王是否居洛的问题。成王回镐京之后命人给居洛的周公送去秬鬯二卣,周公因此而禋祀文王、武王。凡古籍中提到卣,均以盛秬鬯,又往往和大辂、彤弓共同出现,可见“秬鬯一卣”这样的赏赐不是一般的赏赐,秬鬯不是一般的饮品,卣也绝不是一般的盛酒器。

虽然关于“卣”的记载并不多见,用途又很单一,但是从各大博物馆的藏品来看,卣并不是什么少见的文物。正相反,从殷商到西周、春秋时期,制作精良让人惊叹的青铜卣倒是很常见。可见当时对于这种器皿的狂热追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所见的“卣”是宋代命名的青铜器。至于殷周时代的“卣”究竟是什么形态,还不好判定。